信达生物2022年财报中,共有8个产品进入关键临床2期,但只有IBI306和IBI112为自主研发,其他产品仍需许可进口。如果信达生物仅仅将自己定位为跨国药企的国内中转站,那确实不辜负投资者的期待。纵观信达生物获批的8个产品,除前3个产品为自研驱动外,后续5个获批产品均为授权进口。
例如,荣昌生物在设计旗舰ADC药物艾德昔时,遵循了首席医学官何如意的建议,更多地关注胃癌和尿路上皮癌这两个小适应症,从而避免了DS8201对乳腺癌的影响。癌症ADC药物。在我国,像信达生物这样努力拼搏的企业,能够从0到1拥有研发能力,实属不易,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独特的创造力。纵观信达生物的产品线,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。喜染泽两款新药获批,覆盖胃癌、肝癌;瑞拓涵盖非小细胞肺癌和甲状腺腺癌。
1、信达生物为什么离职率高
办法的出台虽然可以快速提高产品审批速度,但由于只有推广权,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益有限。剔除后期临床费用、渠道建设、授权共享等,信达生物不仅能获得营收增长之外,真的能盈利吗?尽管信达生物已不再缺乏管道,公司账面资本在获得赛诺菲投资后已达到91.63亿元,但似乎已经显示出失去创新初心的迹象。
2、信达生物市值
虽然营收同比增长6.7%,但信达生物的毛利润却出现下降,毛利率从86.6%骤降至79.6%。旗舰产品达伯舒获一线食管鳞癌、一线胃癌新适应症;大愈通获卵巢癌、宫颈癌新适应症; Tybotan 获得胆管癌新适应症;而苏立新对于克罗恩病有了新的适应症。除了营收规模的扩大和销售费用的控制,投资者很难在信达生物最新的财报中看到亮点。信达生物之所以被国内外投资者熟知,核心原因在于其主打产品达伯舒的影响力。
3、信达生物pd-1单抗
然而,在2022年财报中,信达生物披露的信息却让投资者有些失望:在研管线大部分以进口为主,公司规模有所增加,但自研创新却出现阶段性停滞。在中国市场,信达生物在营销和渠道方面很难与恒瑞、石药集团等传统药企直接竞争。随着PD-1药物达伯舒的成功,信达生物一度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中国创新药企,有机会从0到1。对于如何从生物科技向生物制药转型的问题,刘勇军博士表示:信达生物给出了答案。
虽然达伯舒的上市进度落后于君实生物,但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,其适应症上市后很快获得批准。得益于早期自主研发产品的爆发,信达生物迅速赢得了礼来、罗氏、赛诺菲等国际巨头的青睐,并引入了这些公司的多个优质管线的中国推广权。尽管信达生物不断扩大规模、丰富产品线,但公司亏损状况并未改善。